Meme,英文發音為/miːm/,即大概meem音,台灣網民譯為「梗圖」——由於本港未有自己的翻譯,我也文材不精,想不到更好的譯名了,姑且用用台灣朋友的吧。梗圖是以單一笑料(「 梗」)為題的搞笑圖片,這些笑料有時可以來自歷史事件或文化習俗,又可以是影視情節,更可以是逸聞軼事、名人金句、生活片段等大大小小可以變得搞笑的東西——又或者說,在梗圖的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是搞笑的。

梗圖已經成為普世互聯網社群皆有的語言,網民想展現某單事件如何荒謬、幽默時,便會造梗圖表達,無論自嘲解悶、諷刺時弊、表達政見皆會用到,例如某政治人物的相片配上某句看似毫不相關的金句又恰好描述他的現況,當中奧妙難言就是梗圖的玩味;又例如一幅畫工簡陋的短篇漫畫,畫的只是主角想賴床兩分鐘結果郤睡過兩個鐘的窘態,但是這種情況我們都不時遇到,這樣一來原本出自小畫家的筆觸也似乎變得無比生動。梗圖能讓我們稍為窺見日常生活難以察覺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又在在反映出我們的狼狽百態,我們因此會心微笑。
梗圖之所以流行,除了題材多樣,更是因為技術簡單。就如我之前提到,識得用小畫家已可創作梗圖,不同網絡漫畫或文章小說,只要懂得上網、用浮標、擷圖等工聯會興趣班級數技能,就能創作一張傳遍萬千網民的梗圖,也因此使到各大論壇網站如9gag、高登及批踢踢等尋常都能看到大家在創作或傳閱梗圖,另外面書專頁「老友memes」就專門造諷刺跨代矛盾的梗圖,其版主更曾上過「星期日檔案」接受訪問。而因此,由於梗圖在網上已大為流行,其取材已不限於現實生活,也衍生出網民自創的梗圖,如皮皮青娃(Pepe the Frog)、Dat Boi、美學(A E S T H E T I C)等,都是不上網即不知其所云的題材。梗圖正在漸漸塑造出互聯網獨有的文化,可以說欲識互聯網者,必先識梗圖。
劉本立
香港教育大學 一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