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欄:KOL唔難做


話說我在與朋友聊天,在談漢字,他很厲害,發奮自學文字訓詁兩載,隻隻文字源流均能順手拈來,如數家珍,我們談到「包」「飽」兩字用法,他發現原來「飽」在「麵飽」這種「別字」用法不是近來的事,而是在二十世紀初開始便一直在廣州流行,已經持續近百年。如他所說屬實,那文字學上這種用法的「飽」字則不能算別字,而是與「飽肚」的「飽」同形不同音不同義的「同形字」,即是說此飽非彼飽,以「飽」代「包」並非別字,頂多算未經官方認可的俗寫而已。當然這也是他的研究,他也經常自謙這些成果未必真確,我又無他的心機查書考據,於我們的圈子而言,他也是文字專家了。

我在寫甚麼呢?我在寫請教KOL的經歷,於我們而言,我的朋友便是位「漢字KOL」。他在面書只有個用了幾年的帳號,報紙雜誌更沒專欄,只是位平平無奇的人他用的名字更是隨街喊出也有幾十個人應和的那種,但是在我們圈子裡,他便是位KOL。KOL,全稱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是也。意見領袖一詞,其實是個學術概念,原自「意見領導」(Opinion Leadership)此傳訊理論,其又發源自由兩大美國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及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提出的「兩級傳播理論」,它大概是說比起從大眾傳媒如電視台電台等等聽聞訊息,我們其實會更早接收到來自身邊熟人的訊息,而且透過熟人捎來的訊息更能形塑我們的觀點。深入點說,我們不會依靠電視電台播報的消息,反而會認定某些人在某方面範疇更為熟悉,再參考甚至是聽從他們在該方面的意見,同時這些人又會以其他人的意見形塑自己的觀點,而大眾傳媒在此的作用,只是為這些人補充資料的來源而已。例如新聞說中東又再打仗了,旁邊有位朋友通常流連陳雲和沈旭暉的專頁便可能會賣弄一下,說出自己分析,而我們便是參考他的意見來形塑出對中東局勢的看法,那篇新聞只是讓我們知道有這件事發生了而已。而他在此時此刻,便是位「中東局勢KOL」,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就是剛才在大家身邊傳遞訊息的熟人了,而這個字又變成Key Opinion Leader,即KOL了。

現今傳媒得知KOL的厲害,當然也要變通了,就是招收KOL為己所用。君不見面書近況經常有某些用戶無端白事在說某些餐廳怎樣邪惡、某處景點怎麼隱世乎?這些明顯是廣告,但也是受傳媒招聘替某公司推銷,就是用完那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後,把他們的想法寫出來,最後帖文下面自然是一大條受標記的人名了。這些用戶就是大家的「熟人」,他們的意見當然比舊式廣告的硬銷更易接受,於是順理成章便賣到廣告了。有些用戶較誠實的,就說句「我同人賣廣告咋」,務實的更加不說,但是很易知道的。KOL,真係唔難做㗎。

劉本立

香港教育大學 一年級學生

#大埔新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