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淺談-新海誠電影與〈你的名字〉

新海誠執導的電影中,什麼跌宕起伏的劇情或驚心動泊的場景畫面,從來都不是電影的主軸,它們著重的,是與觀眾心靈上的共鳴,特別是對於「愛」這一蘊味深遠而模糊的意念,看官如何在電影中感悟與意會才是被關注的重點。

「思念與距離」-電影系列中永恆的「變與不變」

由愛而生的思念丶由距離而起的矛盾, 在新海誠電影中,同一內容題材上,訊息卻有不一樣的處理手法與內涵意味,這可謂新海誠電影中的「變與不變」。

「 無論你在哪裏,無論你我多遠,也無論你是否愛過我,我就在這裏,一直等你。」 -星之聲

「 無論你在哪裏,無論你我多遠,也無論你是否愛過我,我就在這裏,一直等你。」 -星之聲

導演首部自編自導的短編動畫「星之聲」, 安排了一場捉弄人心的時間躍動,八光年的飛逝,地球上的昇已經二十四歳,但身在太空的美加子,卻依然十五歳,地球與冥王星數十億公里的距離, 消耗了昇對美加子歸來的期待,可幸亦可悲的是,始終阻擋不了他倆彼此的思念;第二部動畫作品「雲之彼端 約定的地方」中,浩紀對佐由里的愛與思念跨越了「夢與現實」中平行世界的距離,儘管,佐由里對他的愛始終是含糊的;接下來的長編動畫「追逐繁星的孩子」便直視了愛情中「生與死」的界限,一見鐘情的明日菜與瞬、相扶相倚的森崎龍司與妻子,縱然最終還是突破不了生者與死者「天與地」的距離,但失去愛人,明日菜明白了自己懼怕的只是寂寞,被奪去雙目的龍司,也知道逝去妻子的影像只應屬於虛像,他們都要學懂對逝者的思念只需永久埋藏在心中,也即是放下;「言葉之庭」裏的雪野老師與學生孝雄因身份丶年齢而產生了無形的距離,卻擁有相似的內心世界,下雨天的庭園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雙方相遇的默契,即使二人最終還是分隔,雙方已從對方獲得向前進發的勇氣,對雪野的思念更成為孝雄向夢想進發的動力,拉近彼此的身份距離;

「我動身踏上旅程,是為了與你道別。 」-追逐繁星的孩子

「我動身踏上旅程,是為了與你道別。 」- 追逐繁星的孩子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 言葉之庭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 言葉之庭

作品「秒速五厘米」中,櫻花降下的速度為秒速五厘米,貴樹與明里的愛情也彷彿處於秒速五厘米的速度,彼此的心永遠追逐於這不能觸碰的平行距離, 不能靠近。電影中貴樹曾自白:「如果,櫻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那麼兩顆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我要用什麼樣的速度,才能與你相遇?」,終於在結局中,十三年後兩人在電車的馬路交錯相遇,但只有貴樹停下了腳步,也驀然明白,是時候放下多年的執念。對此有觀眾曾計算,5厘米x 13年x 365日 x 24小時 x60分鐘x60秒,其實剛好等於20498.4公里,即是南極與北極的距離,是地球最遙遠的距離。十三年,兩人終於靠近,但心卻到了最遙遠的距離,此刻我們終於明白,從前兩人秒速五厘米的追逐,原來只是貴樹的一廂情願,於十三年前,明里早已轉身向另一方向,重新出發。

「呐,你知道嗎?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哦。 」 -秒速五厘米

「呐,你知道嗎?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哦。 」 - 秒速五厘米

「你的名字」中,兩位主角的距離進一步地被大大拉近,身體的互換使主角們再沒有分距,達到了與對方最接近的距離,但故事始於夢的開端,暗示了這個距離的虛假性,最終揭示了主角兩人源於不同時空的真相。於是,諷刺地,原來三葉與花瀧一直處於真實中最虛幻丶接近中最遙遠,如此矛盾的距離。故事令人慨嘆的是,二人的愛萌生於三葉虛幻的「存在」,最後卻因三葉真實的「存在」而消逝。

若然我們仔細留意,女主角三葉其實比花瀧年長三歳,故事前半部的時空凝結在兩人同一歲數的交際,產生兩人處於同一時空的錯覺性,這前半部是輕鬆而又甜密的,亦將兩人的曖昧與愛逐漸推到極致。此時,導演精妙地加插了花瀧致電三葉的情節,暗示兩人根本不在於同一時空,再牽引至下半部出人意料的劇情發展。不過,一如以往的新海誠電影,只要主角兩人的心互相靠攏,「時空」丶「距離」 其實只是無形的障礙。即使他們的記憶隨著時空調整而消失,再也記不起對方的名字,但「感覺」卻令二人重逢,這亦打破了新海誠電影以往刻劃愛情遺憾美的結局。

對照於現實,這一看似happy ending的開放式結局,卻有趣地讓人反思「感覺」這一神秘又荒謬的愛情元素,無論是一對緣份已盡的過去式戀人,或是因地域而相隔已久的情人,即使他們對彼此的記憶與印象,被時間沖淡得變了一張白紙,叫人不禁莞爾的是,假若有天重逢,那份熟悉又獨一無二的,只屬於對方的那種感覺,卻永遠存在。

感覺,異於感情,感情變質了,愛情消失了,只屬於你,那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始終依在。

「我一直覺得自己,一生也在尋找着一個熟悉的人。」-你的名字

「我一直覺得自己,一生也在尋找着一個熟悉的人。」- 你的名字

最後,新海誠的影迷不難會發現,在「你的名字」中,導演走出了過往的comfort zone,風格明顯比以往的作品更為跳脫,在樂團RAPWIMPS為電影創作的遙滾配樂下,作品的故事節奏比以往作品走得更快更輕鬆,同時亦加插了不少幽默的喜劇元素,這與以往電影清優淡雅的風格有著明顯的差別。其實新海誠曾在某次電視專訪中亦坦承了,為避免觀眾感到無聊,他與團隊在是次作品中特別加重了對劇本劇情的研究,有人認為這種變化是新海誠電影走向商業化的開端,對此,筆者不置可否,不過,即使電影商業化了,也不代表電影正走下岥吧。


bottom of page